7月19日晚,“古樂·新聲”敦煌古譜音樂會在紅塔文體中心聶耳音樂廳舉行。 玉溪日報記者 申進明 攝
7月19日晚,第六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玉溪分會場“古樂·新聲”敦煌古譜音樂會在紅塔文體中心聶耳音樂廳舉行,為玉溪市民呈現(xiàn)了一場視聽饕餮盛宴。
抄寫于“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之前的敦煌樂譜,譜式為琵琶譜,由20個譜字、術(shù)語、符號組成,有《傾杯樂》《水鼓子》等25首樂曲。因譜字與符號極其晦澀、解譯困難,敦煌樂譜有著“千年天書,百年解譯”之稱。
音樂會選取了上海音樂學(xué)院音樂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陳應(yīng)時研究成果中的解譯精品《品弄》《傾杯樂》《急曲子》《伊州》《長沙女引》《水鼓子》等12首樂曲,經(jīng)著名作曲家朱曉谷、蘇瀟、陳曉棟、孔志軒及多名民樂作曲方向的青年作曲家編配,由上海音樂學(xué)院敦煌古樂團演奏,上海音樂學(xué)院音樂教育合唱團合唱。
當(dāng)晚的音樂會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既有民族室內(nèi)樂,又有民族管弦樂。在樂隊編制上,打破了原有琵琶單聲部旋律,加入了竹笛、笙等吹管樂器,古琴、箏等彈撥樂器,排鼓、木魚等打擊樂器,還選用了二胡、中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旋律更具歌唱性,音效也更為活潑靈動,千年前的敦煌古樂得以“新貌重生”。
《品弄》為敦煌古譜第一首,音樂會上以琵琶、中阮、箜篌等彈撥樂器為主奏樂器,樂曲在打擊樂和笙、笛、篳篥等吹打樂器的襯托呼應(yīng)下,緊湊遞進,推向高潮,表現(xiàn)出鏗鏘有力、莊重肅穆的氣勢氛圍。
《長沙女引》為敦煌古譜第二十首,音樂會上以葫蘆琵琶、箏、中阮、笛(簫)四重奏演繹這部作品,葫蘆琵琶主奏旋律,配以笛(簫)、箏的長音伴奏,悠揚典雅。當(dāng)舞臺燈光聚焦在舞者身上時,仿若壁畫中的女子婀娜而出,勾勒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畫卷。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水鼓子》是整場音樂會的最高潮,是敦煌古譜第十八首和第二十五首的結(jié)合體。全曲氣氛熱烈,節(jié)奏急促,富有變化,具有吹打樂的特點,表現(xiàn)出大唐盛世的宏偉氣勢。
音樂會最后,現(xiàn)場觀眾掌聲雷動。市民徐進感慨道:“有幸能夠聽到這古老而神秘的敦煌音樂,感覺太美妙了。沉睡千年的古曲,不再僅僅是紙面上的文物,就這樣‘活’了起來,讓人忍不住拍手稱贊?!保ㄓ裣請笥浾?nbsp; 李艾麗)
編輯:何蕾 審核: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