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時代加強城市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和決策依據(jù)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城市建設思想文獻的挖掘、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舉辦
7月14日,由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呂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城市建設思想文獻的挖掘、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鄭州大學舉行。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陳曙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樹蔭、武漢大學教授丁俊萍、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何云庵、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學勤、四川大學教授蔣永穆等組成的專家組,與課題組成員及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就項目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研討。
報告會開幕式由鄭州大學社科處處長周倩主持,專家研討階段由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鄭永和主持。鄭州大學副校長屈凌波,河南省委宣傳部規(guī)劃處處長劉輝、理論處處長楊小強出席了本次報告會并致辭。
屈凌波在致辭中向與會專家表示歡迎,向以劉呂紅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表示衷心祝賀。他總結和回顧了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及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和主要成績,強調當前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跨越的黃金發(fā)展期。希望課題組將問題導向和學術情懷相結合、將學術研究和鑄魂育人相結合、將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立足全局、把握潮流、科學求實,努力呈現(xiàn)出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為鄭州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打造馬克思主義一流學科作出貢獻。
劉輝、楊小強在致辭中指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70余年的偉大征程中進行了波瀾壯闊的城市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開辟了獨特的道路,形成了豐富的思想,沉淀了厚重的文獻,因此本課題的立項和開展,具有獨到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希望課題組嚴格按照《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和計劃書開展研究,強化政治意識、站穩(wěn)政治立場,增強責任意識、加強質量管理,加大宣傳意識、推動成果轉化,發(fā)揚團隊意識、擴寬研究視野,以本課題的立項和研究為契機,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學術骨干,形成一批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貢獻鄭大力量;希望課題組不忘申報初心,牢記研究使命,聯(lián)系歷史潛心研究,關照現(xiàn)實服務發(fā)展,瞄準未來推進建設,多出精品力作彌補學術空白,為新時代加強城市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和決策依據(jù)。
項目首席專家劉呂紅教授代表課題組作了開題報告,就課題的選題背景、研究思路和內容、研究的價值和設計、研究的重點與創(chuàng)新點、研究的計劃和成果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匯報。她指出,該課題具有重大的學術、應用和社會價值,將致力基于現(xiàn)有、內化現(xiàn)有又超越現(xiàn)有研究基礎,實現(xiàn)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城市建設思想的全景再現(xiàn)式、縱橫交錯式、細膩犁耕式研究,采用“理論建構+文獻研究+專題研究”結合的方式分五個子課題,深化對城市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重大實踐問題、重大經(jīng)驗問題的認知,聚焦“新中國城市建設思想史”的書寫和“新中國城市建設中國特色”的彰顯,從而在問題選擇、學術觀點、文獻挖掘、話語架構和方法工具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撰寫一本約60萬子思想史專著,匯編一套約600萬字的城市建設文獻,形成一個約20萬字的調研報告。
專家組針對課題論證情況對課題的研究價值、研究思路和論證框架給予了高度肯定,一致認為該項目意義重大,問題意識明確、邏輯思路清晰、研究重點突出、研究方法多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和社會意義。專家組建議課題應該進一步拓寬視野和研究深度,緊密結合城市建設的現(xiàn)實需求開展研究,把城市建設史與黨史國史有機融合起來,把城市建設思想與城市建設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明晰和處理課題所涉及的諸多關系、相關問題和研究內容,推動本課題的研究向更廣、更高、更實的方向不斷發(fā)展。劉呂紅教授代表課題組表示,一定按照各位領導的要求和專家們的意見,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和內容,確保研究課題高質量完成。
陳曙光教授作了總結發(fā)言。他高度肯定了與會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和研究建議,認為該課題具有開創(chuàng)性,填補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空白;具有基礎性,挖掘和整理了相關原始文獻;具有交叉性,在理論和方法上做到了交叉運用;具有應用性,既關照現(xiàn)實又放眼世界。他建議,該課題既要著眼于宏觀,又要分析典型;既要有問題意識,又要有國際視野;既要構建新的研究框架,又要提出新的理論范疇;既要明確城市發(fā)展定位,又要分析城市建設戰(zhàn)略;既要明辨相關關系,又要確定研究問題;要做好咨政建言工作,為黨和國家及地方城市建設提供參考依據(jù)。(作者:張勝)
編輯:史憶康 審核:楊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