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刀,是餅茶、磚茶、沱茶等緊壓茶的撬取工具。通海匠人納航章初中畢業(yè)后便跟隨其父(納汝超)學習制作刀具的各道工序,逐漸掌握并傳承了父輩的制刀技藝。
納航章沒有滿足眼前所學,在不斷學習和鉆研中,他又先后掌握了錘揲、陰線鏨刻、手工雕金等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今,他憑借精湛的制刀技藝,成為縣級非遺傳承人。
納航章對刀具進行精加工處理。
家學孕育濃厚興趣
“我的父親和爺爺都是做刀具的,父親有個工作間,記憶中他總是埋身其中,叮叮當當?shù)穆曇舭殡S了我的整個童年。從小看父親制作刀具,看著一塊金屬毛坯不知不覺間變成一把精美的刀,感覺很神奇,便對刀具制作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納航章告訴記者。
據(jù)納航章回憶,6歲那年,他一邊看父親做刀,一邊在紙上畫畫,畫出的刀大小、式樣和父親正在做的刀相差無幾。父親看到后,很是驚喜,覺得他有做刀的天賦,便開始教給他一些基礎知識,包括鋼材的種類、如何辨認不同的材質(zhì)、做刀的步驟等。
初中畢業(yè)后,納航章就追隨父親系統(tǒng)地學習手藝。為了認識和了解不同刀具的特點、差異,他開始觀察各式刀具?!白钭屛矣∠笊羁痰氖歉赣H制作的六開刀(一種黃銅柄多功能小折刀),之所以叫六開,是因為一把刀上集合了六件用途不同的工具,除了主體刀身外,還有小剪刀、小鋸子、開瓶器、梅花和平口兩把螺絲刀,十分實用?!奔{航章說,在觀看、參與六開刀、銅柄單開刀等刀具的制作過程中,他逐漸了解到刀具制作的基礎技藝。
從最基本的掄、錘、鍛、打開始,在掌握基本技能后,他開始學習毛坯處理、毛料打磨、刀坯粗加工,削、磨等精加工也慢慢掌握,漸漸地,刀身的鍛打、淬火及整刀組裝也熟練掌握。經(jīng)過十多年的學習歷練,父親的技藝他都懂在心里、會在手上。201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古雅小筑金屬工藝工作室。
潛心研習,厚積薄發(fā)
試問歌者誰,云是打鐵子。
走進納航章的工作室,清脆的敲打聲與冷冽的鋼鐵氣息撲面而來。工作室里擺放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刀具,各式制作工具有序擺放,在冷色調(diào)的光線中折射出炫彩的光芒。
納航章告訴記者,制作一把茶刀需經(jīng)過繪圖設計、準備材料、鍛打、切割制形、粗磨、細磨、加熱淬火、泡酸烤色、雕刻裝飾及組裝等步驟。從小耳濡目染,幾十年的實踐操作,他早已對各項工藝爛熟于心。如何提升刀的品質(zhì),在保證質(zhì)量的同時兼具美觀性與藝術性,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茶刀精致耐用,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
納航章告訴記者,鍛打和淬火在制刀環(huán)節(jié)中至關重要。“一把茶刀的使用壽命,取決于鋼材在鍛打、淬火過程中獲得的硬度和韌性,硬度越高,刀越鋒利,韌性越好,刀口更不易開裂、崩口、折斷,使用壽命大大提高?!奔{航章拿起不同的刀為記者認真講解。
運用高浮雕技藝制作的茶漏。
鍛打是基礎,每一次鍛打的力度和方向都不相同,需要根據(jù)設計和刀型不斷調(diào)整,納航章往往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耗費許多精力,看似渾然一體、線條流暢的刀身背后是他汗水滴落的印記。從正面看,刀身比例協(xié)調(diào),弧線流暢;從側(cè)面看,刀的根部和尖部成一條直線,這是他的刀具與眾不同的地方。
淬火是將初步鍛打好的刀放入火中加熱,高溫燒紅后迅速取出,立即浸入油、水等冷卻劑中,使之快速冷卻。何時淬火、冷卻劑選擇、何時回火等,都是經(jīng)過幾代人不斷摸索、口口相傳下來的秘法和經(jīng)驗。依靠祖?zhèn)鞔慊鸺妓嚭妥约旱难芯刻剿?,納航章制作的刀具強度、硬度和耐磨性大大提升。
對刀柄、刀鞘的雕刻裝飾是茶刀制作最后的升華階段,從粗獷的鍛打、切割轉(zhuǎn)入精雕細刻十分不易,工具從大鐵錘變?yōu)槊拦ば〉叮Χ扰c技巧的銜接極為重要,需心靜、手穩(wěn)才能雕出細膩的圖案?!白詈缶褪墙M裝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精密組裝的前提是提高各部件的精細程度與貼合程度,要提高茶刀的觀感、觸感和使用體驗感,每一步都需要心到、眼到、手到?!奔{航章說。
讓古老技藝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手藝再好,如果沒人繼承,斷代了就可惜了。我不僅要傳承這門手藝,還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作更多的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技藝?!奔{航章信心滿滿地說道,如今,除了制作生活用刀,他還承接一些私人定制的高端精品藝術刀具。
茶杯、茶漏、茶刀。
在與納航章交流時,他不經(jīng)意間提到了刀的起源、發(fā)展及不同時期的特點,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底蘊深厚、謙和內(nèi)斂的文化人。納航章告訴記者,刀劍文化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與英雄主義和民族自信息息相關。因此,制作刀具時必須尊重歷史,并融入相關的文化元素。
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納航章對刀具的審美、設計、工藝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運用。為了不斷提升自己,他常常在晚上閱讀相關書籍、參與在線學習,閑暇之余走訪了“銀器之鄉(xiāng)”大理鶴慶、昆明烏銅走銀傳習館、個舊錫工藝基地,到各地學習金屬加工技藝,并將錘揲、鏨刻、高浮雕、寶石鑲嵌等技藝熟練運用,讓作品兼具實用性、美觀性與藝術性。在他的不懈追求與努力下,其作品《拓荒者》《喜鵲登梅》分別獲云南省工藝美術“玉溪文博·工美杯”二等獎、銅獎。2020年,納航章獲評傳統(tǒng)刀具制作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2021年榮獲“通海工匠”稱號。
納航章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兼具實用性與美感,向更多人展示文化魅力,不斷創(chuàng)作出有生命力、古今結(jié)合且不失新意的作品。同時,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家的喜歡,讓古老技藝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交談間,他的眼中充滿了堅定與自信。(記者 曾夢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