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亚洲成人av片,91看成免人成电影,亚洲aⅴ乱码精品成人区,亚洲精品在线中文字幕 ,av黄色在线观看

擦亮聶耳文化名片——玉溪大地綻放“合唱之花”
發(fā)布時間:2024-07-17來源:玉溪網(wǎng)

4

玉溪聶耳師生合唱團在“致敬聶耳”2024年聶耳和國歌音樂文化系列活動中進行匯報演出。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沈陽 攝

核心閱讀

玉溪是國歌曲作者聶耳的故鄉(xiāng),在豐富多樣的地方音樂文化中,誕生出一個個合唱團,他們用歌聲講述“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用歌聲打造屬于玉溪的紅色文化名片。

近年來,玉溪市委、市政府將合唱這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感召力的音樂形式,作為打造“聶耳故鄉(xiāng) 音樂之都”品牌的重要抓手,舉辦了包括聶耳音樂周、“聶耳杯”合唱比賽、聶耳和國歌音樂文化系列活動在內的眾多活動。在嘹亮的歌聲中,讓聶耳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5

江川區(qū)若水童聲合唱團正在排練。(合唱團供圖)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2月24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元宵晚會上,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和玉溪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童聲合唱團的師生們共同演繹了合唱《小雅·鹿鳴》,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目光?!缎⊙?middot;鹿鳴》已然成為我市合唱的一張名片。

這是玉溪厚植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土壤,擦亮聶耳文化名片,踐行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的實際行動和必然結果。如今,玉溪大地處處綻放“合唱之花”,在玉溪合唱界,上有七旬老人,下有4歲幼兒;在家門口的公園里、在排練廳里、在音樂教室里、在農(nóng)村的公房里,各個年齡層次、各種職業(yè)的人在一起,激情澎湃地歌唱著。他們的歌聲讓聶耳音樂文化品牌影響力得到提升,成為玉溪合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生動寫照。

6

正在排練的玉溪市文化館群苑合唱團。

多樣的地方音樂文化滋養(yǎng)出合唱的花朵

玉溪有著名的花燈戲、洞經(jīng)音樂、滇劇和少數(shù)民族歌舞,在豐富多樣的地方音樂文化中,誕生了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國歌曲作者聶耳。在百年奮斗歷程中,聶耳為黨奮斗、為國而歌、為民吶喊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激勵著玉溪兒女團結奮進。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要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玉溪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弘揚聶耳精神,打造聶耳音樂文化品牌,把合唱這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感召力的音樂形式,作為打造“聶耳故鄉(xiāng) 音樂之都”品牌的重要抓手,舉辦了包括聶耳音樂周、“聶耳杯”合唱比賽、聶耳和國歌音樂文化系列活動在內的眾多活動。目前,聶耳音樂周已成為以合唱為主要特色,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音樂文化品牌。同時,玉溪還建設了一批以聶耳為主題的文化陣地,完善陣地功能,讓文化傳播傳承更加有力有效。

“其實,聶耳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歌曲都很符合大眾審美,也很適合以合唱的形式來表演,比如《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畢業(yè)歌》等,無論是五六人的小合唱,還是上百人的大合唱,都能凸顯聶耳‘人民音樂家’的特性。”玉溪市聶耳文化中心主任趙琳表示,合唱最能體現(xiàn)聶耳的精神和力量,一直以來,玉溪民間就有群眾自發(fā)組織合唱活動以紀念聶耳。

多年來,玉溪抓住“合唱”這種音樂形式,讓聶耳精神在合唱中有更形象的載體和更深廣的影響。2009年,經(jīng)中央宣傳部批準設立的重大文藝活動“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開始舉辦;2011年,玉溪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合唱基地”。近年來,具有全國水平的“聶耳杯”合唱比賽應運而生,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的70多支優(yōu)秀合唱團先后來到玉溪比賽,有力推動聶耳音樂周的藝術水準和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玉溪市文化館群苑合唱團、江川區(qū)若水童聲合唱團等本土高水準合唱團不斷涌現(xiàn),紛紛登上全省、全國舞臺,并取得驕人成績,讓打造玉溪聶耳文化品牌有聚焦點和發(fā)力點,讓建設聶耳音樂之都的腳步更穩(wěn)。

發(fā)展至今,玉溪合唱跨越語言、文化和年齡界限,將越來越多的人以合唱的方式聚集在一起。

“合唱是很廣泛的音樂形式,它既充滿人與音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獨特魅力,又有更多的參與性和群眾性,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極大的影響力,以其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以及對各種風格音樂的駕馭能力等藝術特點而廣受歡迎。”趙琳說,在合唱中,人們的情緒統(tǒng)一、聲音統(tǒng)一才能形成“合和”之態(tài),也才能實現(xiàn)“眾樂樂”,如今“眾樂樂”已成為玉溪一道亮麗的藝術風景線。  

目前,玉溪共有678支聶耳百姓合唱團(小分隊)、19支特色聶耳百姓合唱團、142支師生合唱團。

玉溪市聶耳文化中心聶耳文化研究科負責人陳虹羽介紹,《小雅·鹿鳴》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元宵晚會舞臺后,玉溪于3月22日、23日晚,在玉溪聶耳大劇院舉行了“致敬聶耳”2024年聶耳和國歌音樂文化系列活動——玉溪聶耳師生合唱團匯報演出。“在23日的演出中,劇院內座無虛席,結束時,聽眾久久不愿離去,那個場面真的太讓人感動了,這是玉溪合唱被玉溪人聽到、被玉溪人愛上的最好證明。”陳虹羽說。

今年開始,玉溪市聶耳文化中心聯(lián)合玉溪市文聯(lián)音樂家協(xié)會,匯聚省內多名音樂人的力量,為玉溪合唱團提供更多更好的合唱作品,全力打造玉溪合唱品牌。

記者了解到,5月10日,玉溪市第一幼兒園成立了“四耳”師幼合唱團,年齡最小的4歲中班幼兒成為該合唱團乃至玉溪合唱界年齡最小的成員。

校園合唱——在不斷突破中“滿園花開”

《小雅·鹿鳴》的火爆出圈,帶動了全市師生合唱隊伍的組建、合唱展演活動的舉行,也帶來玉溪的師生合唱熱。目前,全市已成立師生合唱團142支,成員7000余人,帶動16萬余名師生參與合唱活動,形成了“百千萬”合唱矩陣,合唱文化在全市中小學蔚然成風。

今年3月以來,玉溪聶耳師生合唱團乘勢而上,用歌聲傳唱文化,編排了《清明》《螃蟹歌》,并再次火爆出圈、刷屏全網(wǎng)。3月30日,受邀參與中國網(wǎng)絡媒體論壇開幕式演出;4月23日,參與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春風里——彩云追閱”閱讀盛典《詩經(jīng)里的中國》節(jié)目錄制。6月7日,原創(chuàng)歌曲《筑夢少年》全網(wǎng)首發(fā)上線,江川區(qū)若水童聲合唱團傾情獻唱,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表演,以全新的形式助力高考。

身兼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和玉溪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童聲合唱團指揮的普海玲告訴記者,今年玉溪的合唱氛圍頗有燎原之勢。普海玲說:“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對待排練之余的合唱作業(yè)非常認真,一遍一遍地錄制提交,毫不疲倦。教師合唱團的老師們一直以非常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每次排練。”

來自新平縣漠沙鎮(zhèn)中心小學的音樂教師刀軍和妻子都是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成員。對于刀軍夫婦來說,每次按時參加排練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合唱團的排練時間通常是星期六,刀軍夫婦需要早上五六點起床趕路,帶上孩子從漠沙鎮(zhèn)趕往紅塔區(qū),排練完又折返,來回趕路的時間需要6個多小時,他們排練時,孩子就在隔壁教室寫作業(yè),循環(huán)往復,付出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每個月近2000元的交通費、食宿費。除了刀軍夫婦,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里還有不少易門、元江、新平等地的成員,面對同樣的困難,他們依然樂此不疲,盡量不缺席排練。

提到帶團經(jīng)驗,普海玲介紹,剛開始組團的時候,合唱難免會缺失一些美感,有了專業(yè)性指導,加上日復一日的學習和排練,合唱才具備了觀賞性,而這也是大部分合唱團的共性。普海玲說:“因此,我們合唱團的老師才更認真地面對每一次排練,他們熱衷于把學到的指揮、聲樂等知識,運用到帶團工作中,提高團隊合唱水平。”今年,普海玲還受邀到通海縣九龍中學、桑園中學、楊廣中學指導合唱排練,對學生的發(fā)聲技巧、形體動作進行技術性指導,幫助他們及時找到正確的方向和方法。

“看花開的地方,迎著晨曦升起的方向,我積攢力量,堅定目光,在這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中馳騁沙場。飛吧,別怕,勝利在望……”今年高考期間,易門縣第一中學的一首原創(chuàng)合唱歌曲《飛吧,別怕》在朋友圈廣泛傳播,歌聲中溫暖的力量將這個夏天承載的夢與希望、青春的奮斗與激情、美好的祝愿與希冀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飛吧,別怕》的詞曲作者是易門縣第一中學的95后青年教師周向。他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曲,既表達了高三學子多年求學的艱辛,也表達出對高三學子的祝福。周向是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男高聲部成員,也是玉溪市聶耳和國歌研究會會員,還多次參加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市、縣兩級“聶耳杯”中小學生合唱比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

周向說:“加入玉溪聶耳教師合唱團后,我得到了成長,因此我也想用成長中獲得的正能量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高中生升學壓力大,又處在敏感的青春期,有很多事不愿意表達,而合唱這種傳播性廣以及參與度、調動性、鼓勵性高的活動,最適合普通學生。“加入合唱團后,有很多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聲音,勇敢地唱出來,人變得更加自信,對未來的方向也更加明確,這就是合唱的內在力量。”周向說。此外,周向還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歌詞,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今,周向不僅是易門縣第一中學映月之夢合唱團的指揮,還是易門縣“青年夜校”的聲樂老師,他希望合唱被更多人喜歡,也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

“合唱是普通孩子了解音樂,提高審美,熱愛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渠道。”江川區(qū)若水童聲合唱團指揮普海蘭說,自“走紅”后,若水童聲合唱團受到的關注越來越高,不斷增加的展演機會讓學生拓寬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變得更加自信、積極、大方。

民間合唱——用熱情點亮美好生活

在用心用情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中,玉溪推動聶耳音樂文化不斷向基層扎根,逐漸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民間音樂氛圍濃厚。

“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舊社會鞭子抽我身……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6月27日下午,江川區(qū)九溪鎮(zhèn)矣文村扯納苴小組的公房里,俏佐阿梅合唱團的20多名彝族婦女身穿彝族服飾列隊演唱,彝語和漢語的自然轉換,引得現(xiàn)場人員紛紛舉起手機錄制,留下這特別的一幕。

“俏佐是扯納苴的彝語發(fā)音,阿梅是阿妹的諧音,俏佐阿梅的意思就是扯納苴的女子。”俏佐阿梅合唱團的發(fā)起人宋鵬告訴記者,俏佐阿梅合唱團目前有25名成員,均是扯納苴的彝族婦女,她們天生喜歡唱歌,擁有良好的嗓音條件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看到村里有那么多愛唱歌的人,我就想號召大家成立一支合唱團,結果我的想法和這些愛唱歌的村民不謀而合,合唱團就這樣誕生了。”宋鵬說。

俏佐阿梅合唱團的彝族婦女大多家中都有數(shù)十畝農(nóng)田,在繁重的農(nóng)活中,她們每周四晚上8點到12點仍然擠出時間來排練,一遍遍地磨合,只為把作品演繹得更加動人。“我們從小就喜歡唱歌,農(nóng)閑時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唱歌。對我們來說,開心要唱歌,難過要唱歌,一個人在家做家務要唱歌,田間地頭干活的時候更要唱歌。”合唱團成員普紅梅說。“我們本來是自娛自樂地唱,在宋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成立了合唱團,經(jīng)過系統(tǒng)性訓練,大家的歌唱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合唱團成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合唱團成員李菲菲說。

宋鵬告訴記者:“合唱團成立6年來,曾受邀參加省、市、區(qū)、鎮(zhèn)的120余場公益演出和各類活動。”1月13日,四川省廣安市合唱協(xié)會和全國社會合唱團交流合作聯(lián)盟舉辦全國社會合唱團交流合作聯(lián)盟第一屆新年合唱音樂會暨2024·重慶首屆“江山春潮”新年合唱音樂會,俏佐阿梅合唱團受邀參加。這是俏佐阿梅合唱團近期站上的最高舞臺,作為一個農(nóng)民合唱團,他們一直堅持著,只因源于對歌唱的熱愛。

“來,女高聲部準備,一、二、三,開始……”7月1日晚上7點半,伴隨著淅淅瀝瀝的雨聲,玉溪市文化館月光綜合演藝廳傳來陣陣歌聲,這是玉溪市文化館群苑合唱團正在排練,在指揮李佳的引導下,各個聲部的成員依次起立、落座、歌唱。

群苑合唱團于2015年組建,如今已堅持了近10年,成員也從30多名增加到如今的160多名,并長期穩(wěn)定組織排練。李佳說:“剛開始我們只有4名男聲成員,和聲的時候甚至聽不到男聲,即便如此,我們也堅持排練,我知道如果不堅持,可能連4個人都沒有,如今我們有40多名男聲成員。”

李佳介紹,剛開始組團時,大家對合唱的認知很低,以為合唱就是簡單的齊聲唱,來了以后,慢慢認識了合唱,愛上了合唱。“像今天這樣的下雨天,也阻擋不了大家的步伐。之前有一天下暴雨,我以為大家都不會來了,當我準備回去的時候,沒想到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來了,舞臺下面都擺滿了雨傘,真的很感人。”李佳說。

群苑合唱團算是玉溪老年合唱團的代表。“其實,在合唱界,老年人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因為這部分人有時間也有熱情,我覺得應該重視一下這個群體。”李佳說,“我認為,人的聲音是最優(yōu)美、最好聽的,一群人的聲音合在一起更是讓人沉醉。看著我們的成員從最開始的‘小白’到登臺表演獲得認可,這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

楊新月是群苑合唱團的“老團員”了,今年49歲的她,是合唱團中年齡較小的成員,加入合唱團8年來,她從未缺席過排練。楊新月說:“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是我朋友介紹我加入群苑合唱團的,現(xiàn)在我朋友已經(jīng)退出,我反而堅持下來了,我們合唱團的氛圍特別好,李佳老師是鋼伴、指揮、領唱,更是老師,受到她的感染,我們也更熱愛合唱,希望能在合唱中優(yōu)雅地老去。”說起未來,楊新月希望玉溪合唱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好,這樣才能有更多登臺展示的機會和平臺。

俏佐阿梅合唱團和玉溪市文化館群苑合唱團都是從最初的“圈地自萌”到走上舞臺“擁抱群眾”,參與新年音樂會、各類合唱活動,實現(xiàn)了團隊的發(fā)展跨越,這是玉溪人愛唱、樂唱,玉溪合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證明。(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何超 文/圖)

短 評

綻放合唱魅力 享受美好生活

□ 又亦

當看到俏佐阿梅合唱團的20多名彝族婦女身穿彝族服飾列隊演唱時,可以感受到合唱的音樂魅力,這支活躍在各類舞臺上的農(nóng)民合唱團不僅體現(xiàn)了我市合唱氛圍的濃厚,也體現(xiàn)了合唱文化已普及到基層。

回望玉溪合唱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從數(shù)十年前群眾自發(fā)組織合唱活動紀念聶耳到2009年中央宣傳部批準設立并開始舉辦重大文藝活動“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2011年玉溪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合唱基地”,再到如今全市678支聶耳百姓合唱團(小分隊)、19支特色聶耳百姓合唱團、118支師生合唱團,以及一場場高水準、高規(guī)格的演出和比賽,玉溪合唱事業(yè)在一步一個腳印中實現(xiàn)蓬勃發(fā)展。

在玉溪,合唱是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家門口的公園里、在大大小小的排練廳里、在學校的音樂教室里、在農(nóng)村的公房里,在每一個可以表演的地方,熱愛音樂、熱愛合唱的人們聚在一起,激情澎湃地歌唱。并在日常排練和登臺展演中學到了歌唱技巧,提升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有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有的人毫不吝惜地把這些技巧、精神傳授給更多的人,帶給更多人快樂和健康,讓人們在合唱中廣交朋友、開拓視野、抒發(fā)情懷。

在玉溪合唱界,上有70多歲的老者,下有4歲的孩童,這樣的現(xiàn)象,表明越來越多的玉溪市民發(fā)自內心地喜愛合唱并參與合唱。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各種合唱團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在各個場所和網(wǎng)絡空間,各合唱團發(fā)出的美妙和聲讓人驚喜、愉悅和陶醉,越來越多的人在合唱中感受音樂魅力,展現(xiàn)自我風采。

玉溪合唱事業(yè)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并持續(xù)充滿活力和激情,其精神內核就在于“合”。多年來,玉溪以合唱為抓手,匯聚合力,推進合唱形式和內容創(chuàng)新,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發(fā)現(xiàn)、選拔、培養(yǎng)、帶動了一大批群眾文化骨干,并將這一粒粒文化“種子”播撒出去,讓合唱的“果實”在玉溪逐漸生長出來、成長起來,帶動影響更多的群眾關注、參與、喜愛合唱。

合唱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也彰顯出玉溪人民群眾審美水平和精神需求層次的提升,合唱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推動了文化交流,在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還持續(xù)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素養(yǎng),促進群眾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



編輯:曾夢琪   審核:陶曉蘭   終審:蔣躍

關閉
專題公用底部
  • 玉溪網(wǎng)版權所有
  • 滇ICP備08100907號-1
  • 云新網(wǎng)前審字2013-06號
  • 滇公網(wǎng)安備 53040202000217號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辦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
  • 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