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滇南彝族四大腔中的四腔在峨山縣也有流傳,冬日午后,記者前往峨山縣探訪四腔藝人。來到小街街道水車田村委會,在感受四腔魅力的同時,被當?shù)匾妥宸椛钌钗T谝郎桨拿利愢l(xiāng)村,彝家兒女身著傳統(tǒng)服飾,如同一幅流動的畫卷,成為冬日里一道令人心動的風景。
水車田村委會坐落在風光旖旎的猊江邊,距峨山縣城22公里。因此段猊江邊共有七個村寨臨江而居且素有天然溫泉,故此地又得名“七寨河”“寶泉”。彝族是峨山縣境內(nèi)的世居民族,水車田村委會自古就有彝族人民代代生活在這里。
四腔省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告訴記者,生活在水車田村委會的彝族屬于聶蘇支系,他們所傳承的服飾文化、獨具一格,歷經(jīng)時光洗禮,彝族服飾依舊煥發(fā)著獨特的魅力,彰顯著別具一格的風采。
“我們彝族婦女的服裝,要花很多工夫方可制成一套,可謂精心制作,千針萬線繡出我們彝家人的獨特風采。”李成剛說。生活在水車田村委會的彝族婦女,衣褲、頭帕喜用兩種或兩種顏色以上對比強烈的布刺繡、縫制,全套服飾的色彩讓人賞心悅目。衣袖、后擺、坎肩、衽邊、背部、頭帕及褲腳沿口等顯眼部位一般都會繡花邊作為裝飾,同時鑲嵌各類銀飾,更顯光彩奪目。刺繡圖案有日、月、星、火及花草、蟲魚、鳥獸、蝴蝶等,以五彩絲線穗須配飾,每個圖案有各自特殊的象征意義,彰顯著彝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近距離觀察到水車田村委會彝族婦女常穿的兩種服飾。
一種是頭上戴的小葉蓮帽,其為竹制仿蓮葉的形狀,帽上有精致的芝麻花圖案,并配以銀飾等裝飾。上衣內(nèi)穿白色布料縫制的長袖衫,衣領與袖口縫制顏色鮮明的圖案,外著黑色對襟小褂,戴“凸”字形圍腰,圍腰上部繡菱形或倒貝殼形花鳥圖案,后圍配五彩斑斕的飄帶。
頭戴小葉蓮帽,內(nèi)穿白色長袖衫,外著黑色對襟小褂的彝族婦女。
另一種是喜鵲帽,這種帽子用黑布剪成左右相等的柳葉狀拼接而成,沿邊配以藍白布交織,尾部狀如喜鵲翹尾,而最外圍用紅色毛線纏成圓圈,以銀飾、流蘇等為裝飾。上衣為以藍色為底的短袖右衽長衫,衣領和袖口縫制顏色鮮明的圖案,另搭配的袖套以紅色為主且繡有圖案。系“凸”字形的圍腰,上方用絲線繡花邊并沿著“凸”字形兩側(cè)延伸。
喜鵲帽尾部狀如喜鵲翹尾。
這兩種彝族婦女的服飾,下身都主要穿黑色寬褲口深襠褲,褲腳繡花邊或鑲彩色布為飾;腳穿紅色布鞋或紅色繡花布鞋。
“我們彝族婦女服飾上的銀飾裝飾有很多,包括圍腰鏈、手巾鏈、衣領花、柳葉衣裳領、蓮帽索、飛花花、銀抓、銀飄帶、銀泡等數(shù)十種,這是我們服飾的一大特色。”李成剛告訴記者。
竹制小葉蓮帽。
李成剛介紹,生活在水車田村委會的彝族聶蘇支系的男子服飾,和峨山其他彝族支系男子服飾基本相同,內(nèi)穿白色的襯衣,外套黑色對襟褂,內(nèi)衣扣布疙瘩紐扣,穿寬邊扭襠褲,褲口繡花。
“過去我們彝族服飾的穿法,有很多講究。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既保留了傳統(tǒng)韻味,又不失靈動之感。”李成剛說。在李成剛看來,彝族服飾既體現(xiàn)了他們對美的追求,也是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他們彝家兒女用質(zhì)樸的方式,展現(xiàn)著自己的日常生活、精神風貌和文化傳承。
彝家男子身穿民族服飾彈四弦。
猊江水潺潺,溫潤著水車田村委會這片土地,孕育了勤勞善良的彝家兒女,使這里彝族服飾文化在時光中得以傳承。這份綿延不絕的時光饋贈,靜待著每一位訪客到來,沉浸在這獨特的民族文化氣息之中,領略其深厚的韻味。(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艾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