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腔(包括山藥腔、五山腔、海菜腔、四腔)之一,因樂段結構由五個腔口演唱三句唱詞,故又名五三腔。又因其音調較為高亢,也稱“高腔”“掙命腔”,主要流傳于通??h里山鄉(xiāng)大黑沖一帶,輻射到高大鄉(xiāng),以及華寧縣、建水縣、石屏縣的部分村寨。
12月初,記者一行來到大黑沖村,采訪了五山腔非遺傳承人李忠義、李學義、李翠萍和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代英。五山腔旋律優(yōu)美、音調高亢、樂句音域婉轉、悅耳動聽。其高亢雄渾的音調,令人久久難以忘懷。代英說:“五山腔唱詞體系龐大,音樂結構多樣,演唱方式獨特,演唱程序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展示了彝族民間音樂的較高水平。”
山清水秀的大黑沖村小荒田小組。
高亢激揚,婉轉動聽
“河中泉水清又清,小妹洗衣在河邊。唱個小曲丟過去,小妹聽聽給有心……”記者走進大黑沖時,就聽到一位男子高亢激揚的歌聲。
接著是一位婦女婉轉動聽地唱道:“哥是樹來妹是藤,藤纏樹來才叫親。妹要有心潑潑水,哥在水中也歡心……”其曲調旋律高亢明亮,婉轉悅耳,節(jié)奏舒展,自由大方。
李忠義自豪地說:“他們唱的是五山腔中比較感人的《找阿妹》。在我們大黑沖,隨便拉出一個人來都能唱幾句五山腔。”
李學義(左一)與李翠萍(左二)和殷雄艷(左三)在用五山腔對歌。
自古以來,大黑沖彝族聶蘇支系的村民能歌善舞,唱山歌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無論是上山砍柴、下地做活,還是趕街路上、伙伴相聚;無論是男婚女嫁、款待賓客,還是修房建屋、祭日賀節(jié),都能聽到歡快樸實、婉轉而充滿大山氣息和鄉(xiāng)土風味的歌聲。人們通過彈弦唱曲來交流情感,傳播文化,廣交朋友,增進友誼。
關于五山腔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曲江河北岸有五座山,居住在當地的聶蘇村民,自稱為“五山人”,演唱的曲子稱作五山腔。二是在五山腔的曲體結構中,從拘腔到落腔,各用五種不同音調演唱,白話部分用三個樂句來表達一個意思,也就是“唱了五種腔口,款了三板白話”,故稱為五山腔或者五三腔。
李忠義
在彝族文藝圈子里,演唱曲子的好壞,是衡量一個人是聰明機靈還是憨厚木訥的重要標志。不會唱曲子的人,社交、情感總不順暢;反之,能編善唱的歌手,總是能贏得眾多伙伴的喜歡。彝族人經常在高聳的大山上或空曠的水邊唱曲子,因此,唱歌時有一種“喊”的感覺。五山腔音樂起伏大,高低對比鮮明,拖腔悠長,演唱者往往是真假聲結合,過渡巧妙。五山腔音調起得很高,一般嗓音難以駕馭。有時,歌手為了挑逗對方,展示技藝,故意用假聲輕輕過渡,忽而又轉真嗓行腔,這種演唱方式一般圈子以外的人尤其是未接觸過彝族民歌的歌手很難掌握。而且,一些五山腔歌手大量運用虛詞以增添趣味性,造成有的曲子“四個字唱一時辰”“八個字唱大半天”的現象。近年來,五山腔影響日益擴大,不光彝族人在傳唱,漢族人也在學唱。山里、城里都可以聽到它的旋律,猶如一道山珍野味擺上大堂宴席,散發(fā)著誘人的清香。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山腔是以月琴伴奏、幾乎以清唱來表現的民間聲腔藝術。它有著不同的聲腔和套曲形式,具有篇幅浩大、結構嚴謹、曲調深沉、演唱技巧較高、難度較大等特點。由于通海、峨山、華寧、建水、石屏5個縣相互毗鄰,彝族先民在不斷的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融合,你會唱我的,我會唱你的,但各個腔調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流傳地域和獨特魅力,一般人是很難完全學會并領會其精髓的。
李學義認為,由于五山腔的音調高得出奇,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一個寨子里能全面掌握五山腔的就那么兩三個人,一般的嗓子根本沒法唱,并且五山腔傳承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如果不了解,也無法真正把握其神韻。他說:“在種類繁多的聲腔藝術里,源于生活的五山腔,以一種原生態(tài)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出現在公眾和媒體的視野里,它是里山彝族民間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節(jié)日慶典、休閑娛樂、重大活動普遍采用的一種唱腔形式,也是滇南彝族聶蘇支系村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歌唱藝術。”
李學義
思緒所至,無所不有
代英認為,五山腔的唱詞以男女情感為基礎,涉及內容廣泛、豐富又極其復雜,無奇不有。演唱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生產生活等,或者說天上地下、花草樹木、眼前看到的、心中想到的,都在唱詞中體現出來。如在情感方面的唱詞內容就涉及男女相會、贊美羨慕、相互思念、彼此試探、山盟海誓、埋怨嘆息、盡情歡樂、離散情緒、彼此祝愿等,思緒所至,無所不有。
五山腔的音樂曲調與當地漢語方言、語調、語法等都非常一致,包括四聲音韻、吐字發(fā)聲、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情感表現等,都與當地漢語的民間語義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高亢、明亮、流暢、細膩相結合的鮮明藝術特色。由于五山腔藝人的長期實踐和不斷加工,其旋律的裝飾性強,樂句之間銜接自然,富有邏輯,屬多段的長歌。
李忠義講解五山腔如何從里山鄉(xiāng)的大黑沖向周邊流傳。
為什么當地人如此喜愛五山腔?每當他們唱起五山腔,為什么小小的山村一時間會沸騰起來,達到全民狂歡的盛況?原來,五山腔可以實現相互情感交流,增強民族之間的親和力。如在“吃火草煙”活動中,男女之間通過裝煙、遞酒、對唱、幫腔等方式,促進相互之間的了解,還可以利用演唱活動傳播天文地理、人文歷史、農耕節(jié)令、傳統(tǒng)習俗、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和信息。
五山腔是彝族人在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并世代傳唱至今的聲腔藝術。它不僅是彝族古老的傳統(tǒng)民歌,也是彝族、漢族人民在久遠的生活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特別是由若干單曲構成的五山腔大型聲樂套曲,其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特點,從側面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質及性格特征,成為彝族人民精神生活及對外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五山腔美妙的歌聲及深邃的內涵,必將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豐富的感染力流傳于世。”李忠義說。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