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是苗族民間傳承的古老刺繡技藝,它表現(xiàn)形式靈活多樣,色彩濃艷,每一針一線都凝結(jié)著苗族歷史文化記憶,被譽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
“不急,慢慢來,每一針都要貼著布紋扎下去,才穩(wěn)當。”在鳳慶縣三岔河鎮(zhèn)山頭田村石頭寨,63歲的苗繡傳承人王秀蘭正在教她8歲的小孫女學習苗繡,她凝神靜氣,目光專注地落在針尖上,絲線在針尖的引導下,在細密的布面上穿梭不息。孫女坐在奶奶身邊,全神貫注地盯著奶奶的巧手,一會兒去動動紡車學習牽引棉紗、一會兒拿起針線學縫幾針,祖孫倆時不時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
這是苗繡延續(xù)千年在山頭田村石頭寨的畫面縮影,這門老手藝就在這專注的目光追隨和歡聲笑語里持續(xù)接力與傳承。孫女稚嫩的小手還握不穩(wěn)銀針,縫出來的線腳歪歪扭扭,王秀蘭不急不躁地鼓勵她:“做針線活沒有訣竅,就是熟能生巧,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繡壞的布能裝滿一竹籃呢。”她希望孫女學到的不只是苗繡的針法,更要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高度的專注力和持久的耐力,并慢慢懂得藏在這門手藝里的苗家人的根脈和靈魂。
在苗寨,姑娘們的刺繡水平是衡量其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精美的苗繡嫁衣更是她們出嫁時最珍貴的嫁妝。王秀蘭12歲那年,母親將一枚銀針遞到她手里,并輕聲囑咐道:“咱苗家姑娘的本事,都藏在針腳里,刺繡的線先在嘴里抿濕,才不容易斷。”從此,苗繡從捻線、織布到刺繡的平針、打籽......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隨著她的一生,融入著她的血脈。如今,這種指尖技藝正沿著當年母親教她的軌跡,慢慢流向?qū)O女的指尖。
石頭寨是個苗族聚居的村落,33戶苗族人家?guī)缀跫壹覒魬舻囊鹿窭锒疾刂鴰准C品。苗繡在這里從不是單純的手藝,而是融入血脈的手藝傳承,是族人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經(jīng)緯間默默書寫無字歷史的見證。王秀蘭家的衣柜里掛滿了她這些年親手繡制的苗服,那些一針一線縫制的衣服里還沁著她手心的溫度。她一邊展示著這些珍貴的寶貝一邊說道:“時代在變化,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出去外面生活了,愿意沉下心學苗繡的人越來越少,我有時候也擔心這門手藝會失傳”。如今,她在孫女身上看到傳承的希望,看著孩子專注學習的樣子,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作為苗族文化的“無字史書”,苗繡的每一道紋路里都藏著古老的故事,如今的苗繡也在傳統(tǒng)與時尚相融合的發(fā)展中煥發(fā)出全新的生命力,那些指尖流動的古老智慧,終將化作歲月布匹上永不褪色的花朵,年年綻放、代代相傳。